数据速递:2024年10月港美股上市情况汇总
- 2024-11-06
- 来源:苏州华谊信财务顾问有限公司
- 所属分类:数据统计
2024年1-10月,港股市场共有53只新股上市,同比增长约13%,合计募资总额约685亿港元。其中IPO主板上市50家,GEM上市3家。上市企业数量超过去年同期的47家。值得注意的是,本月港股迎来首单De-SPAC交易。据华谊信资本统计,10月份港股市场,8家新股上市,本周2家公司正在招股,11家公司递交上市申请,其中2家为首次递表,近一周有2家公司通过聆讯。
港股上市情况汇总
1、港股新股IPO上市名单
港股方面,2024年10月1日——2024年10月31日,共计8家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合计募集资金约131亿港元。分别是:“Tiktok大卖的厨具品牌”卡罗特、“专注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的太美医疗、“电缆及民用管道安装分包商”荣利营造、“来自上海的智能音视频 APaaS 平台”七牛智能、“纯净水巨头”华润饮料、“港股超级年度IPO”地平线、“锂电巨头”龙蟠科技、“合成生物学医药”华昊中天医药。
其中,地平线机器人募资总额达到54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香港首个大型科技股IPO。紧随其后的是华润饮料,募资超过50亿港元,成为“华润系”第九家港股上市公司。此外,本月香港完成首宗De-SPAC交易,10月30日,狮腾控股借壳SPAC公司汇德收购,完成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公司股价一度大涨500%。
2、港股新股招股名单
根据港交所披露信息:近一周(11月4日—11月8日)仅有2家公司正在招股,分别是傲基股份和晶科电子。两家企业招股日期都从10月31开始,到11月5日结束。将拟11月8日(本周五)登陆港交所主板。
3、通过上市聆讯企业名单
根据港交所披露信息,近一周通过聆讯的企业共有2家,分别是脑动极光和晶科电子。其中晶科电子正在火热招股中,并将于本周挂牌上市。
4、递表企业名单汇总
本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企业共有11家。包括拉拉科技、明基医院、毛戈平、梦金园、海南钧达新能源、深业物业、活力集团、曹操出行、健康160、粤源建设和多点数智。其中仅活力集团和粤源建设两家为首次递表,其余企业均为二次及以上递表。此外,海南钧达新能源(钧达股份)是一家已经在A股上市的公司,此次计划实现“A+H”两地上市布局。
10月份,港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IPO活动保持火热态势,多只大型新股成功登陆市场。与上个月仅有2家新股上市相比,本月的IPO数量有所增加,显示出市场正在逐渐复苏。此外,港交所于10月16日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新股集资市场的吸引力,鼓励更多A股公司来港上市。在成功上市的企业中,包括美的集团和龙蟠科技等知名公司,它们通过在港股上市,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还有顺丰控股、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百利天恒、赤峰黄金等多家A股公司传出有意赴港实现A+H上市的消息。这些企业赴港上市的初衷普遍指向全球化发展,通过搭建A股和H股的双融资平台,不仅可以提高融资效率,还能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关注,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PART.2
美股上市情况汇总
2024年1-10月,共有163家企业通过IPO方式成功登陆美股市场,累计募资约294亿美元。其中,中概股共有50家,占比超三分之一。累计募集资金约24.2亿美元,约占总募资金额的8%。另外,本月还有两家中概股通过SPAC上市成功登陆美股市场,分别是百德医疗和粮投集团。
1、美股新股IPO上市名单
美股方面,10月份上市的38只IPO新股中包含了10只中概股,占比超三分之一,合计募集资金约2.2亿美元,全部于纳斯达克上市。分别为惠程科技、闪送、力奇服务、星际时尚、星辉印刷、长安能源、闽东红茶叶、虎虎科技、利邦厨具、文远知行。另外,还有1家来自山西太原的SPAC :Rising Dragon Acquisition。
本月,闪送和文远知行两家公司成功登陆美股纳斯达克市场。其中,文远知行成为“首个全球通用自动驾驶股”。然而,从募资规模来看,文远知行实际募集的资金约为1.2亿美元,这一数额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高额募资目标。
2、递表美股名单汇总
本月共计有30家企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次公开递交招股说明书,其中递表的中概股有8家,均申请拟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分别是:雷神能源、鼎信生态、智慧物流、小马智行、建朝工程.、Horizon Space Acquisition II、诚天国际、港药数字科技。其中,Horizon Space Acquisition II是一家中国人发起的SPAC公司。
总之,10月份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热情持续高涨,尽管在美国大选的影响下导致部分企业IPO被推迟,但在货币宽松预期的背景下,一些公司选择抓住时间窗口上市,也能显示出积极的市场复苏趋势。虽然本月中概股上市数量不少,但募资金额普遍不大,所以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痛点依然存在。华谊信资本预测,中概股赴美上市的趋势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背景,再加上美国大选即将落幕,这将吸引观望期的企业,以及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公司选择上市融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两个月中概股赴美上市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募资规模和IPO数量均有望进一步提升。
-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起源于1971年,是世界最大电子证券交易市场,全球最大科技创新证券交易所。 如今,在纳斯达克挂牌融资的企业高达5400多家企业,总市值6.7万亿美元,超过其他任何单一证券市场,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证券市场之一。 纳斯达克共分为三个层次: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资本市场,是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首选。
-
纽约·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立于1792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现有上市企业3000余家,每日交易额逾千亿美元,所上市的总市值、IPO数量全球第一,交易量全球第二。纽交所具有组织最完善,设备最完善,管理最严格等特点。上市公司主要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上市企业近3000余家。
-
证监会备案|2025年7月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情况分析
概要2025年7月,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领域呈现出值得关注的态势。据统计,当月共有68家企业提交境外上市备案申请,其中66家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另有2家企业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香港作为境内企业境外上市首选地的地位持续稳固。从备案结果来看,当月仅3家企业成功获取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与6月通过的21家企业数量相比骤然下降。7月备案通过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对备案审核标准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为了帮助大家详细了解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情况,华谊信资本对7月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7月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情况统计2025年8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首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截至2025年8月1日),根据官网数据和华谊信资本的统计,2025年8月份共新增68家企业已提交上市备案,其中66家拟在香港上市,2家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备案状态来看,62 家处于已接收状态,6 家需补充材料。7月具体上市备案情况如下:最近三个月境外上市提交备案数量持续递增。对比6月提交备案的45家,7月提交数量增加了51%,从数据来看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仍在持续高涨。7月备案的68家企业行业分布呈现这些特点:电子科技与制造业成主力,分别占比21%与15%,生物医药与软件互联网行业紧随其后,占比14%与13%,这四项总占比超五成,凸显科技创新领域的活跃度。科技、高端制造类企业集中备案,与国家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方向一致;同时,健康、消费、文化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增长,也带动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布局。7月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成功情况统计据华谊信统计,截至2025年7月31日,共有3家企业成功取得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且均选择在香港上市,其中1家采用全流通模式。值得关注的是,与6月21家企业获得备案的数量相比,7月备案成功的企业仅为3家,环比大幅减少。由此所见,赴美上市的证监会备案速度呈现放缓趋势。7月具体上市备案成功情况如下:境外上市备案 “降速”:深层原因剖析7月境外上市备案通过企业数量锐减,华谊信经过分析认为可能是以下这些原因影响:1赴美上市管控加强证监会可能对市值较小、基本面较弱的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实施更严格管控,这使得赴美上市备案难度增加,企业数量减少。2港股审核侧重变化港交所虽优化了上市规则,如降低特专科技公司门槛,但审核仍侧重企业治理与关联交易披露,企业若在这些方面存在瑕疵,可能导致备案不通过或审核时间延长,进而影响7月备案通过数量。3整体备案周期延长2025年以来,港股、美股IPO及股份“全流通”整体相比于2024年审批耗时均有所延长,港股IPO平均审批时长达227天。近几个月大量企业集中申报,也给审核工作带来压力,使得7月备案通过企业数量难以大幅提升。4上市架构复杂采用间接上市的企业,根据所选择的上市架构不同,需涉及境外投资备案、37号文外汇登记、境外架构搭建等复杂操作,若规划不当或存在合规问题,会影响备案进度,且近年来证监会对VIE架构企业监管趋严,备案通过率偏低。 总结 2025年7月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呈现“提交量增、通过率骤降”的特点,这一变化或与赴美上市管控加强、港股审核侧重调整、备案周期延长及上市架构复杂等因素相关。基于此,建议拟境外上市企业:一是密切关注监管动态,针对不同市场(如港股、美股)的审核侧重点调整准备方向,尤其强化企业治理、关联交易等核心环节的合规性与透明度;二是提前规划上市架构,确保境外投资备案、外汇登记等流程合规,避免因架构问题延误进度;三是合理安排申报节奏,预留充足时间应对可能延长的审核周期,以专业准备提升备案通过率。版权声明:所有华谊信资本的原创文章,转载须联系授权,并在文首/文末注明来源、作者,否则华谊信资本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部分文章推送时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
-
数据速递:2025年7月港美股上市情况汇总
截至2025年7月31日,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完成53宗IPO项目,较去年同期(截至2024年7月31日)的40宗增长32.5%;另有9宗待上市项目,同比增幅显著;处于处理中的 IPO 项目多达 207 宗,较去年同期的121宗增长71.1%。这一数据既延续了2025年港股市场的强劲势头,也反映出企业上市意愿的持续升温。一港股上市情况汇总截至7月底,港股当月共有9家企业成功上市,合计募资近194亿港元;而新增上市申请达22宗,在这其中“A+H”股有4家,港股市场较上月相比波幅收窄。港交所为吸引更多中大型IPO项目,修订了《上市规则》。新规自2025年8月4日起生效,将A+H发行人最低公众持股比例由15%下调至10%,同时启动为期两个月的公开咨询,探讨是否应进一步下调至5%。1、港股新股IPO名单据华谊信资本统计7月上市公司及募资情况如下:募资规模方面,蓝思科技以47.68亿港元居首;富卫集团作为李泽楷旗下的泛亚保险巨头,募资34.71亿港元位列第二;机器人龙头企业极智嘉则以27.12亿港元跻身前三。2、通过上市聆讯企业名单(7月27日-8月2日)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展示,7月27日至8月2日期间通过聆讯的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中慧生物、天岳先进及银诺医药。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企业均聚焦生物医药领域,集中展现了行业对港股市场窗口的积极把握,也折射出港股在生物医药赛道的持续吸引力。3、港股递表企业名单汇总2025年7月港股IPO递表热度持续,当月共有22家企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均申报主板,硬科技(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4家未盈利“-B”类)成主力赛道,叠加餐饮、AI等细分领域。此轮递表潮既受益于港交所制度松绑(如18A章、二次上市简化),也乘港股募资回暖(前7月募资超1200亿港元)东风,折射半导体国产替代、生物医药创新突围等产业趋势;但硬科技扎堆或加剧估值内卷,后续需验证企业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能力。从上述表格来看,2025年7月港股市场呈现企业集中递表态势,这一现象兼具双重意涵:既是港股市场回暖的显性信号,亦映射中国新经济产业加速资本化的进程。从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可控突破、生物医药赛道的创新突围,到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布局、人工智能的场景化落地,企业普遍依托港股国际化资本平台谋求资本赋能。二美股上市情况汇总2025年1-6月,47家中国企业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其中,41家通过传统IPO上市,5家采用SPAC模式完成挂牌,另有1家从OTC市场升板至纳斯达克主板。值得注意的是,1月与4月分别迎来14家中国企业集中上市,成为上半年赴美上市的黄金窗口期与最密集时段。1、美股新股IPO上市名单(中概股)据华谊信资本数据统计,2025年7月共有13家中概股及1家台资企业赴美上市。其中12家中资企业通过IPO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另有1家以SPAC模式完成上市。上市方式上普遍呈现“募资额低(多为数百万美元)、发行价低(多为4美元)”特征,折射市场对其价值认可有限。2、美股递表企业名单汇总7月8家企业向美国SEC首次公开递交招股书,其中4家采用秘密递交(空白招股书)形式。值得注意的是,除最新提交的1家外,其余3家秘密递交企业已被SEC要求补正并暂停审查。另外4家纳斯达克拟上市企业分别为:康贝特(KBAT)、毛驴快跑(KOKO)、卓远(ACCL)及Agencia Comercial(AGCC)。3、上市募资情况分析2025年7月赴美上市企业中,总募资约1.32亿美元,平均单家不足千万美元。仅优蓝国际(SPAC模式)募得2700万美元“领跑”,其余13家IPO企业多在500~1500万美元区间,且集中于商业服务、传统制造等轻资产领域,折射传统中小企业借美股宽松通道“被动融资”的现状,后续流动性与股价风险待解。总体而言,2025年中概股赴美上市在政策波动与市场分化中展现韧性:头部企业通过 SPAC或大额IPO实现资本突围,中小企业则依赖美股包容性通道完成被动融资。全球经济走向与政策调整,将是影响下半年募资环境的核心因素。若市场流动性保持稳定,投资者对中概股信心持续回暖,优质企业有望拿到更优的估值和募资规模;反之,若宏观经济波动,企业则需在估值预期与募资额度间找平衡,上市策略也会更趋谨慎。
-
数据统计:2025上半年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统计分析
2025 年上半年,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延续强劲发展势头。据统计,上半年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的境内企业共182家,已超过2024年全年备案的171家,其中境外上市IPO 160家,申请股份“全流通”22家。华谊信对 2025 年上半年境外上市备案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市场各方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实务概况。上半年备案通过数量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半年通过备案的境内企业共91家,其中港股IPO 52家、美股IPO 13家。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开披露的信息,每月获批备案的企业数量中赴港及赴美上市的备案数量占据主导。具体来看,香港市场月度备案量保持稳定,并于6月达到上半年峰值;美国市场则于1月开局活跃,随后备案节奏逐月放缓。上市方式与全流通2025上半年通过备案(不含仅申请“全流通”备案的企业)的70家企业中,直接境外上市企业共36家,间接境外上市企业共34家。在间接境外上市企业中,通过SPAC方式发行上市并备案的共有4家,此外,备案企业中还有9家采用“A+H”模式拟实现二次上市。上半年通过备案的91家境内企业中:发行上市后,单独申请“全流通”的共21家;首发时一并提出申请“全流通”的企业有14家。两种全流通申请方式比例为40%和60%。备案行业与周期2025上半年备案企业的行业分布呈“科技医疗引领、消费制造托底”格局。科技与医疗健康占比41%居首,成绝对主力,受益于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及老龄化催生的需求红利。消费零售、农业制造各占18%形成支撑。交通与能源占13%,金融与投资占7%,文旅物业等其他领域仅3%。未来科技医疗主导地位或强化,消费制造细分创新将成新的增长点。通过已完成备案的企业进行备案周期的统计分析,可见企业备案周期呈现明显集中趋势,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在200天内完成备案,400天以上的备案周期只占少数。说明在资料准备充分、路径清晰的情形下,备案效率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企业应提前做好备案各项准备,面对复杂的合规审查与信息披露要求便可高效完成备案。趋势总结2025 年上半年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情况总体来看,我国境外上市监管体系的制度框架与实务落地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在 VIE 架构、SPAC 上市路径、“全流通” 机制及备案时长等关键领域,展现出更强的政策包容性与审核透明度,充分彰显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战略定力。展望未来,随着备案流程的不断升级与行业监管边界的精准划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的执行效能将持续释放,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资本布局筑牢制度基石,注入长效信心。
企业境外上市服务商
让企业以最少成本融入资本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