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2025上半年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统计分析
- 2025-07-25
- 来源:苏州华谊信财务顾问有限公司
- 所属分类:数据统计
2025 年上半年,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延续强劲发展势头。据统计,上半年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的境内企业共182家,已超过2024年全年备案的171家,其中境外上市IPO 160家,申请股份“全流通”22家。华谊信对 2025 年上半年境外上市备案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市场各方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实务概况。
上半年备案通过数量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半年通过备案的境内企业共91家,其中港股IPO 52家、美股IPO 13家。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开披露的信息,每月获批备案的企业数量中赴港及赴美上市的备案数量占据主导。具体来看,香港市场月度备案量保持稳定,并于6月达到上半年峰值;美国市场则于1月开局活跃,随后备案节奏逐月放缓。
上市方式与全流通
2025上半年通过备案(不含仅申请“全流通”备案的企业)的70家企业中,直接境外上市企业共36家,间接境外上市企业共34家。在间接境外上市企业中,通过SPAC方式发行上市并备案的共有4家,此外,备案企业中还有9家采用“A+H”模式拟实现二次上市。
上半年通过备案的91家境内企业中:发行上市后,单独申请“全流通”的共21家;首发时一并提出申请“全流通”的企业有14家。两种全流通申请方式比例为40%和60%。
备案行业与周期
2025上半年备案企业的行业分布呈“科技医疗引领、消费制造托底”格局。科技与医疗健康占比41%居首,成绝对主力,受益于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及老龄化催生的需求红利。消费零售、农业制造各占18%形成支撑。交通与能源占13%,金融与投资占7%,文旅物业等其他领域仅3%。未来科技医疗主导地位或强化,消费制造细分创新将成新的增长点。
通过已完成备案的企业进行备案周期的统计分析,可见企业备案周期呈现明显集中趋势,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在200天内完成备案,400天以上的备案周期只占少数。说明在资料准备充分、路径清晰的情形下,备案效率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企业应提前做好备案各项准备,面对复杂的合规审查与信息披露要求便可高效完成备案。
趋势总结
2025 年上半年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情况总体来看,我国境外上市监管体系的制度框架与实务落地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在 VIE 架构、SPAC 上市路径、“全流通” 机制及备案时长等关键领域,展现出更强的政策包容性与审核透明度,充分彰显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战略定力。
展望未来,随着备案流程的不断升级与行业监管边界的精准划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的执行效能将持续释放,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资本布局筑牢制度基石,注入长效信心。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数据速递:2025年6月港美股上市情况汇总
-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起源于1971年,是世界最大电子证券交易市场,全球最大科技创新证券交易所。 如今,在纳斯达克挂牌融资的企业高达5400多家企业,总市值6.7万亿美元,超过其他任何单一证券市场,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证券市场之一。 纳斯达克共分为三个层次: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资本市场,是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首选。
-
纽约·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立于1792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现有上市企业3000余家,每日交易额逾千亿美元,所上市的总市值、IPO数量全球第一,交易量全球第二。纽交所具有组织最完善,设备最完善,管理最严格等特点。上市公司主要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上市企业近3000余家。
-
数据统计:2025上半年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统计分析
2025 年上半年,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延续强劲发展势头。据统计,上半年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的境内企业共182家,已超过2024年全年备案的171家,其中境外上市IPO 160家,申请股份“全流通”22家。华谊信对 2025 年上半年境外上市备案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市场各方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实务概况。上半年备案通过数量截至2025年6月30日,上半年通过备案的境内企业共91家,其中港股IPO 52家、美股IPO 13家。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开披露的信息,每月获批备案的企业数量中赴港及赴美上市的备案数量占据主导。具体来看,香港市场月度备案量保持稳定,并于6月达到上半年峰值;美国市场则于1月开局活跃,随后备案节奏逐月放缓。上市方式与全流通2025上半年通过备案(不含仅申请“全流通”备案的企业)的70家企业中,直接境外上市企业共36家,间接境外上市企业共34家。在间接境外上市企业中,通过SPAC方式发行上市并备案的共有4家,此外,备案企业中还有9家采用“A+H”模式拟实现二次上市。上半年通过备案的91家境内企业中:发行上市后,单独申请“全流通”的共21家;首发时一并提出申请“全流通”的企业有14家。两种全流通申请方式比例为40%和60%。备案行业与周期2025上半年备案企业的行业分布呈“科技医疗引领、消费制造托底”格局。科技与医疗健康占比41%居首,成绝对主力,受益于技术突破、政策扶持及老龄化催生的需求红利。消费零售、农业制造各占18%形成支撑。交通与能源占13%,金融与投资占7%,文旅物业等其他领域仅3%。未来科技医疗主导地位或强化,消费制造细分创新将成新的增长点。通过已完成备案的企业进行备案周期的统计分析,可见企业备案周期呈现明显集中趋势,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在200天内完成备案,400天以上的备案周期只占少数。说明在资料准备充分、路径清晰的情形下,备案效率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企业应提前做好备案各项准备,面对复杂的合规审查与信息披露要求便可高效完成备案。趋势总结2025 年上半年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情况总体来看,我国境外上市监管体系的制度框架与实务落地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在 VIE 架构、SPAC 上市路径、“全流通” 机制及备案时长等关键领域,展现出更强的政策包容性与审核透明度,充分彰显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战略定力。展望未来,随着备案流程的不断升级与行业监管边界的精准划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的执行效能将持续释放,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资本布局筑牢制度基石,注入长效信心。
-
数据速递:2025年6月港美股上市情况汇总
2025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已完成44宗IPO项目,比上年同期多了14家,累计募资超过1050亿港元。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额位列全球第一。一港股上市情况汇总2025年6月港股迎来IPO热潮,截止到6月底,共有15家企业登录港交所,折射港股向“硬科技 + 新消费”进阶的市场逻辑 。单月上市数量创年内阶段性高峰,延续上半年 IPO 市场活跃态势。1、港股新股IPO名单据华谊信资本统计6月上市公司及募资情况如下:其中,港股市场共15家企业以传统IPO挂牌,总净募资约738.7亿港元。募资呈头部集中特征,三花智能(247.4亿)、海天调味食品(200.7亿)贡献超六成;行业上消费与科技制造双轮驱动,而发行价呈现悬殊(云知声205港元至香江电器2.86港元)。2、通过上市聆讯企业名单(6月23日-6月29日)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展示,6月23日至6月29日期间通过聆讯的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维立志博、大众口腔和首钢朗泽。其中,维立志博为创新生物制药企业,专注肿瘤与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研发;大众口腔是民营口腔医疗连锁机构,深耕口腔服务领域;首钢朗泽属碳科技企业,聚焦碳捕集与生物转化利用。3、港股递表企业名单汇总2025年6月,77家企业扎堆递表港股主板,行业覆盖生物医药、半导体、智能汽车、医疗健康等领域,既有石头世纪、四维智联等细分龙头,也有蓝色光标(A+H营销巨头)、云知声等跨市场玩家,更不乏维立志博等Biotech企业,既契合港股对科技、医疗的包容属性,也折射企业抢占资本窗口、布局全球化的战略诉求。总体而言,表格所示企业兼具行业稀缺性与跨市场势能,既契合港股对科技、生物板块的包容特性,也彰显了其抢占资本窗口、加速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意图。同时港股市场自身也在通过持续优化上市机制与推出利好政策,为IPO市场注入强劲增长动能。二美股上市情况汇总2025年截至6月,45家中概股完成赴美上市(一季度23家,4 - 6月依次为13、3、6 家),纳斯达克为主要上市地;募资分化显著,如史密斯菲尔德、亚盛医药等企业在第一季度表现突出,传统IPO占主导;行业覆盖消费、科技等多元领域,消费服务与科技类企业活跃,映射国内产业发展与品牌资本诉求。1、美股新股IPO上市名单(中概股)2025年6月,共有6家中概股(含台湾企业)齐聚纳斯达克赴美上市,4家以4-7.5美元发行价走传统IPO(其中2家募资超千万美元),2家采用SPAC模式上市;地域覆盖香港3家,及台湾、北京、南京各1家。2、美股递表企业名单汇总本月共计9家企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次公开递交招股书,包括8家IPO上市企业,1家SPAC上市企业,这几家均申请纳斯达克上市。行业跨度从传统制造延伸至科技赛道,延续中概股美股融资尝试。3、上市募资情况分析6月中概股赴美上市募资呈现“SPAC托举头部、IPO分化显著”的格局,香港企业活跃度突出,生物科技、消费等赛道持续受资本关注,但多数 IPO 项目募资规模偏小,反映市场对中概股的估值与风险判断仍较谨慎。总的来说,6月中概股上市呈现“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特点:除了传统IPO上市;SPAC模式与政策红利助力中小企业高效融资;医疗、科技、消费成为核心赛道,国际化企业更受资本青睐。下半年,伴随美股市场回暖及港股流动性增强,中概股或迎来更活跃的双向资本布局。
-
美股SPAC|中企赴美De-SPAC上市最新数据汇总及财务披露要求
2025年开年至今,全美SPAC IPO市场表现强劲:62家SPAC完成上市(超2024全年57 家,同比增8.8%),募资额更猛——108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近6倍。单家平均募资1.8亿、中位数冲至2亿,对比去年同期的数据,几乎是“量级跃升”。更关键的是,资本动作不止于上市:23家已敲定并购,27家正推进合并。本文华谊信资本统计了美股De-SPAC的相关数据,并结合其最新数据和财务披露要求做了详细分析,希望对拟De-SPAC形式登陆美股市场的企业有所帮助。一、2025年上半年美股De-SPAC上市情况2025 年上半年,23家SPAC完成并购交易(总价值约225亿美元),截至6月底,另有 21家正寻求新的并购对象。今年第一季度,有10家SPAC完成并购交易;第二季度有13家SPAC完成并购交易。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股SPAC市场不仅只注重数量,更追求质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股SPAC市场并购节奏持续提速,全链条活跃度显著回升——从IPO募资的放量,到并购交易的季度环比增长(Q2较Q1增30%),显示SPAC作为“快速上市通道”的功能正重新被市场认可,资本与实体资产的对接效率持续提升。二、中企赴美De-SPAC上市的最新进展2024年,共有25家中国企业通过De-SPAC方式成功登陆美股市场。而2025年截至6月30日,已有4家中国企业采用De-SPAC方式在美国上市。根据华谊信资本的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概企业通过De-SPAC登陆纳斯达克的行业分布,既延续了制造业、科技等传统优势领域,又向消费升级、游戏互联网等新兴方向延伸,体现了资本与产业协同的深度融合。根据中国证监会备案公示信息,当前有多家中国企业正处于美股SPAC上市备案流程中。结合 2025 年市场趋势,随着纳斯达克新规倒逼企业加速资本化进程,叠加中国证监会备案制效率提升,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中概企业通过 De-SPAC 模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且 SPAC平均上市周期缩短至 6-12个月的优势,正吸引更多高成长性企业优先选择这一“快车道”。三、美股De-SPAC上市时间线SPAC公司设立并上市:SPAC反向并购目标公司:以下是美股De-SPAC上市时间线的核心流程概括:前期准备(3-6个月)目标锁定:SPAC与标的公司签署保密协议(NDA)及非约束性意向书(LOI)。尽调启动:并行开展财务、法律、业务尽调,验证核心假设。协议与申报(2-4个月)合并协议:敲定估值、PIPE融资、对赌条款(如Earn-out结构)。SEC提交:递交S-4/F-4文件(含审计财报、稀释分析、公平性评估)。监管审核(3-8个月)SEC问询:首轮反馈在30-45天内,聚焦财务预测及合规风险(中概股需额外解释VIE架构)。中国备案(如需):耗时约8.4个月(2025年均值),需提供行业合规证明。交割上市(1-2个月)股东投票:超50%股东批准,高赎回率需PIPE对冲。合并完成:提交Super 8-K解除空壳状态,代码变更首日交易。四、DE-SPAC的最新财务披露要求监管层对 De-SPAC 的财务披露规则持续升级,从稀释效应、财务预测、报表合规三大维度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1、稀释效应:全周期多情景穿透披露需围绕交易全周期构建多情景模型,穿透解析发起人持股、赎回机制及PIPE融资、可转债、认股权证等工具对公众持股的稀释传导路径,覆盖交易前、交易完成时、赎回率不同的假设。2、财务预测:假设、公允性与董事会决策财务预测维度,强制明确重大假设的推导依据;若引入第三方公平性意见,需完整披露出具机构资质、独立性声明及报酬架构;同步披露董事会对合并交易公平性的评估结论及董事投票决策结果,强化治理层责任约束。3、报表合规:对标 IPO 的审计硬约束财务报表层面,要求目标公司提交最近2年经PCAOB审计的财务数据,全面对标传统 IPO的S-X Regulation披露标准,强化历史财务信息的规范性与可比性,消除SPAC合并与IPO之间的的信息披露落差。4、财务预测披露强化境内企业De-SPAC需同步履行中美双重披露义务: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备案报告》《法律意见书》,向境外交易所披露交易细节、财务数据及风险;若存在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企业将被处非法所得1-5倍罚款,直接责任人员面临市场禁入或刑事追责。总结美股SPAC上市为国内上市受限的中小企业及多元行业企业,开辟海外融资通道,助力其获取国际资本、提升全球品牌与市场影响力,是布局海外的战略选择。企业需借助专业机构把控境内外监管动态、规避风险,华谊信资本深耕美股SPAC市场,凭政策洞察与成功案例,可通过旗下壳资源平台SHELL WORLD(覆盖美股、港股、加拿大壳资源),高效助力企业对接国际资本市场 。
企业境外上市服务商
让企业以最少成本融入资本市场

